《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》
【巴菲特致股東年度信函 對美經濟充滿信心 巴菲特:道瓊沒有泡沫 50年內站上十萬點 選前已投資加碼 巴菲特:政治擺一邊 經濟基本面強才是投資王道】
巴菲特每一年都會寫一封信給所有他的投資者,2017年巴菲特的信發出來了。首先,他自己在這場大選之前,已經在股市加碼200億的美元,原因是美國的經濟動能強勁到讓人無法置信,他說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看下去的話,美國股市現在21000點不算什麼,如果美國沒有遇到太大的逆風,將來道瓊指數可能會上升到10萬點。其次是他回答為什麼他投資蘋果,他說,他是從消費者身上發現蘋果的黏度很高,所以他的確買了很多蘋果,但是現在蘋果的價格已經很高了,因此他不會再買。
在美國股市一陣牛氣沖天,道瓊工業指數連續十二個交易日收盤創下歷史新高的驚嘆聲中,普天下法人散戶投資大眾等著盼著,終於迎來了股神巴菲特轉動股海羅盤、指點致富迷津的大日子。
二月二十五日,這位八十六歲的美國首富按例透過了年度致股東信函,替大家加持。
2016年的「奧瑪哈神諭」包含了五個重點。首先是美國仍強。在這封致波克夏公司股東的信函中,巴菲特強調對美國的信心,表示自己對經濟的未來展望,並未因最近的政治動盪而出現任何動搖。他還強調移民在建構美國充滿雄心和才幹的經濟過程中,所扮演的關鍵角色,並說美國之所以會成功,很大部分來自於法治基礎。
眾所周知巴菲特在大選期間,曾力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,信中刻意提到「移民」和「法治」,被大家認為是意有所指。隔天他接受美國CNBC專訪,親自就此為大家解惑。
巴菲特說,我通常以美國經濟展望來為信件破題,因為這是我從1942年春天,也就是十一歲那年買了第一張股票以來,最主要的觀察重點,而且隨著時間,這樣的觀察變得益發重要。每個時代的經濟都或多或少會有狀況,例如2008年的經濟大恐慌。1942年春天是二戰時期,戰爭初期時,美國甚至一度輸掉戰役。但美國這個國家總是有本事能重振雄風,贏得最終勝利。
在投資心法上,股神不但沒有因為道指突破兩萬點而叫大家踩煞車,反而鼓勵繼續放長線釣大魚。巴菲特說自己在選前對股市加碼兩百億美元,因為他認為美國經濟動能強勁到讓人「無法置信」,而且當前利率環境處於極低水平,美股跟過去歷史價值相比堪稱便宜,不但不會吹起泡沫,道指在往後五十到六十年內,甚至還有上看十萬點的潛力。股神在長達二十九頁的神諭中還花了五頁篇幅,痛批避險基金經理人謀取暴利但往往績效悽慘,鼓勵投資大眾別再浪費錢,換取一堆差勁的投資建議,而是應該採取被動式投資,擁抱大盤指數型基金,求得持盈保泰。
在電視訪談中,股神則進一步透露個股選取法則。一向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透露,包括自己和公司在內,因為在2016年初購入蘋果股票而打破四十年慣例,因為他實在太喜歡蘋果了!公司大舉買入,帶動蘋果股價幾乎是翻倍成長,今年初趁蘋果發表財報前又再次加碼,推升蘋果成為波克夏公司資產組合中,僅次於可口可樂的獲利大補丸。
巴菲特說,我不是個會投資科技股的人。這個市場非常大,而且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,像我這樣一個八十六歲的老人,至今還沒搞懂過。
蘋果股票目前在整個波克夏公司的資產組合中,持股成分暫時排名第五,或者甚至更多。巴菲特認為,這家公司是一個將消費性產品功能,發揮到最大程度的產品製造商。
巴菲特說,蘋果讓我驚豔,因為他的產品對消費者而言,黏著度很高,實用性很強,雖然我還是不太會用。執行長庫克常常為此而取笑我。公司做出了投資決定,基於蘋果未來的獲利能力仍十分強勁,庫克十分稱職,在資本配置上充滿智慧,我雖然搞不清楚實驗室裡究竟在研究些什麼玩意兒,但我知道蘋果的消費者心裡怎麼想,因為我花很多時間跟這些消費者聊天。
除了蘋果,巴菲特目前也對美國銀行、以及美國航空等經營體質健全的新標的感到興趣,顯然持續川普治理下的美國抱持樂觀。
巴菲特說,我會等到四年後才評斷川普總統,我會看看這個國家那時候是否持續安全,因為這是美國領導人的首要任務。這不容易。我指的不是隨機殺人這類社會治安事件,我所指的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,這是讓我感到最憂慮的。雖然這並非單方面可控制,但他們在控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這件事上,確實需要些運氣。
其次,我會看看到時候的整體經濟表現如何。再者我會繼續觀察,如果經濟變好了,那麼其中是否有讓更多人參與。
股神財富在美股大漲之賜,荷包大有斬獲。公司2016年第四季淨利也增加百分之十五。最後股神讓談話回到原點,向部分焦慮不知所措的投資人灌頂,重申一個硬道理。那就是:人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
有人總想等美股拉回再進場,但沉浮股海超過半世紀,他這輩子從未認識任何準確抓到進場時機的而大賺一票的人。換句話說,隨時都是進場好時機,重點是分批買進、標的多元、長期持有。
巴菲特說,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投資活動跟政治糾纏在一起。但我不認為這有任何意義。我看了一輩子,整個下半生,碰到過總統不是自己選的人。但即便這樣,我也從未停止買股票。美國經濟表現一直很好,我們歷經四十多任總統了吧,如果你把對政治的看法跟投資決定綁在一起,那可就犯下了大錯。